学前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6-21 19:21:15

次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2018学术年会共有8场专家报告,9个分会场围绕58个专题展开学术研讨,并组织与会者前往成都30所幼儿园实地观摩研讨。首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系教授李季湄,美国知名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专家玛格丽特·R·伯奇纳尔,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系教授华爱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刘占兰研究员,广西师范大学候莉敏教授等五位国内外专家做主题报告,涉及新时期中国幼教的使命与责任、幼儿园教师专业性、乡村教育发展、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等重要内容。

 
 

 

 

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系李季湄教授,美国知名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专家玛格丽特·R·伯奇纳尔两位专家做了重要的主题报告,现场由浙江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秦金亮主持。

 

报告①

实现高质量发展新时期中国幼教的使命与责任

李季湄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系教授)

     现场,李季湄教授带来《关于实现高质量发展——新时期中国幼教的使命与责任》的主题报告,她认为,质量是幼儿教育的生命线,如果我们的学前教育是低质、劣质的,对孩子的发展不仅没有正面的效果,甚至会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实现幼教高质量发展需关注三大问题:幼儿教育的价值引导、幼儿教育的思维气质、幼儿教育的未来意识。

    她认为,没有价值引导的教育不是教育,这一点决不能含糊。大家要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它提出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并通过生动形象的国外案例,指出努力提升教育质量,就要在儿童生活、游戏、活动中,深入了解、接纳孩子们的困惑、问题,要注意把抽象的价值具体化,要提高与儿童进行有一定深度对话的能力,并且在生活和各种活动中,引导儿童践行出来。

     同时,我们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需要头脑思考的时代,无论从时代发展趋势,还是国家发展战略来讲,都要重视幼儿教育的思维气质。卢梭曾说,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想的习惯,将使他一生都没有思想的能力。因此,要幼儿思想的习惯和培养幼儿的思维品质。儿童思维品质包括思维兴趣、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培养幼儿的思维品质的主要途径应当放在一日生活游戏和其他活动中,既要警惕儿童在游戏中无聊的状态,也要警惕将游戏、活动陷入“兴奋式”状态。

     此外,李季湄教授还提到,未来意识是现代幼教必须要具备的属性,幼儿教育要关注趋势,面向未来。而未来的趋势究竟是什么呢?她提出三大核心能力,即重视批判性思维、创造力、想象力。教育要支持问题化学习,把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特别是解决真实环境中的真实问题的能力,作为学习的核心。

 

报告②

早期教育质量与儿童发展结果

研究的回顾、反思及中国情景思考

玛格丽特.R.伯奇纳尔

(美国知名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专家)

    学前教育是否有利于儿童的发展?不一样的时代,研究的视角也有所不同。儿童的发展是非常复杂的,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给到孩子最有力的支持。伯奇纳尔教授通过美国对学前教育的研究,并结合我国国情展开了严谨细致的探讨。

     首先,伯奇纳尔教授回顾了美国早期1960年到2000年三个阶段的早期教育研究。随后,在2000-2015早期教育评估研究中,波士顿学前教育项目提出门槛质量的研究,如果达到一定学前教育质量的标准,那么对儿童发展是非常有效果的。

     在中国,也做了一项大型的有关质量门槛效应和儿童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研究发现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它的效果对于社会底层的儿童,就是农村儿童的发展门槛效益更加显著。

      美国的研究热点对中国学前教育政策与实践也能起到一定启示:高质量幼儿教育的特征包括良好的师幼互动,比如老师和孩子频繁、温暖、回应式的互动,以及频繁的拓展性谈话。另外,也有非常强的证据证明不同情景的设置或活动形式对儿童发展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等。

       伯奇纳尔教授指出,全日制、班级规模小于20人、教师受教育水平等这些因素并不一定是影响高质量幼儿教育的绝对因素,这一点值得我们思考。同时,从“扩大入园机会转向提升质量”,要更加关注低质量的学前教育,尤其是农村地区,以及“在班级和教育活动的组织中,减少集体活动时间,增加区域活动时间和小组教学时间”,都是对中国学前教育政策和实践的启示。

 

 

      下午三场专家报告中,有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系教授华爱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占兰、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系教授侯莉敏,现场由东北师范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姚伟教授主持。

 

报告③

谈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问题思考

华爱华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系教授)

      华爱华教授向大家分享了自己10多年来关于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历程,并对每个阶段的不同想法进行了回顾。在第一阶段中,她由职业倦怠想到教师的专业自觉性。课改中的专业要求给老师带来了很多挑战,也带来了教师的职业倦怠。她看到在教育改革中,有两类不同的工作者,即“流浪者”和“观光者”。“观光者”不断探索,为改革摇旗呐喊助威。“流浪者”则是改革中的随波逐流者,他们在迷茫中漂泊。

      如何才能让流浪者成为观光者?华爱华教授发现:一个没有专业自信的教师,并不敢追求专业的自主权。课改对教师的专业要求与教师的实际水平之间的落差,是传统的师范教育与当代课改理念的落差,我们的教师没有为改革所要求的做好充分的专业准备。例如,教师缺乏儿童经验整合的表现特点,导致只能从预设目标出发为整合而整合,不能基于幼儿经验进行随机整合;教师缺乏儿童学习与发展在游戏中的表现特征,导致了重课程轻游戏的小学化倾向;教师缺乏解读幼儿行为与发展关系的能力,导致目标导向的结果评价和无意义的观察记录等。于是,她的思考进入第二阶段,由专业挑战与实际落差想到了职前培养。师范院校学前专业开始课程改革,但培养出来的新教师对现实的引领和适应效果都不明显。

     第三阶段中,华爱华教授由虐童现象想到了教师核心的专业素养。究竟什么是教师的核心专业素养?什么能力最体现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不是教师们日常培训的弹唱画跳、环创技能手工。她从“安吉游戏”上得到了启示。她认为:理解儿童是最核心的专业素养。从安吉教师的转变,可看到他们走出了一条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分步递进模式。放手、观察、分析、回应,自主游戏不仅改变了师幼关系,也改变了家园关系,形成了很好的社区生态。而安吉的教师们也在理解儿童中转变了教育观。

      华爱华教授总结:观念的转变非理论说教所能实现,儿童观的转变源于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儿童,教学观的转变源于发现孩子学习的能动性,课程观的转变源于发现无所不在的学习资源,职业幸福感源于对工作意义的体验。教育改革和质量提升的关键是教师的专业性,理解儿童是幼儿教师的核心专业素养。我们要让教师由被动到主动参与到幼儿园的改革当中,让老师去发现工作的意义,来体现职业幸福感、体验职业幸福感。

 

报告④

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的研究与思考

刘占兰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一直都是从事学前教育领域各类型活动和工作人员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它不仅仅是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管理理念和思路的直接反映。而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是教育改革和质量提升的主要途径之一。围绕“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刘占兰教授和大家做了分享和交流,为现场参会老师提供了关于“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的新视角。

     刘占兰教授首先回顾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曾在教育质量评价方面所做的三个研究,分别是1985年-1990年开展的“适应我国国情,提高幼儿素质的调查研究”、1991年-1995年开展的“六省市幼教机构评价研究”、2006年-2010年开展的“十一省市幼儿园教育质量调查研究”。通过这些历史性的重要研究,刘占兰教授为大家介绍了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研究的生态学视角的具体理论框架、具体评价指标及评价工具等。

       然后,她针对“谁是学前教育服务的提供者”“谁是普惠性学前教育供给的主体”等问题,和大家就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的供给侧改革进行了探讨。紧接着,她提到关于幼儿园教育评价质量中关于幼儿园教育质量成本、增值性评价取向、儿童发展评价必要性的几点思考。她说,高质量的幼儿园不是以豪华、奢侈为前提的,并不是幼儿园越豪华就意味着质量越高。我们要始终牢记,儿童发展评价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如果我们不评价孩子的发展,就很难把握幼儿园的质量。她还强调,评价要注意从“验收问责”向“辅助改进”转型。

      报告最后,刘占兰教授呼吁更多的研究者加入到学前教育评价、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的研究之中,共同为幼儿园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而努力。

 

 

报告⑤

反贫困与农村学龄前儿童发展

的教育干预研究

侯莉敏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系教授)

      要保障教育质量的提升,不能忽视教育均衡。关注特殊需要的儿童,关注在贫困地区的儿童,而且对贫困地区儿童的早期干预是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重要的内容,是学前教育社会功能的显著体现。消除贫困是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和目标,而投资儿童早期发展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侯莉敏教授在投入到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干预的过程中,产生了诸多思考与大家分享。

      那么究竟如何干预?侯莉敏教授通过前期参与中非合作项目中的一些经验分享,提出了思考:儿童发展是多因素长期复杂影响的结果,不能独立地看待和夸大单一干预措施的作用,不能仅就儿童本身来看儿童发展。在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模型中,侯莉敏老师受到了启发,贫困地区的儿童所接触到的风险因素和受到的保护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值得关注的,包括个体因素、生活事件、家庭因素、社区因素、学校因素。她指出,幼儿生活在多层级、多系统的生态中,对幼儿的干预要站在生态系统的角度进行,通过系统构建幼儿生活的环境促进其抗逆力的发展。而安全互信是家庭、社区、幼儿园、幼儿关系得以良好建立的基础。可以通过游戏等途径建立安全互信,在此基础上逐渐将幼儿的风险因子弱化,放大保护因子,促进其平衡。

      在如何帮助留守的孩子们建立替代性情感的问题上,她提出以亲子游戏建立稳定的情感连接以及回应型照顾关系。此外,其他类型的游戏如扮演游戏、象征游戏、规则游戏以及阅读活动的展开也都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侯莉敏教授呼吁,政府应担负起较大责任,而很多城市发达地区对农村地区帮扶的时候不要对贫困地区儿童,特别是给留守儿童贴标签,慎用认知能力迟缓、认知能力缺陷等词,这才是真正意义上保护了他们。


Copyright 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5024443号-1
地址:河北省泊头市解放西路光明街150号  邮编:062150
http://www.btzyxy.com.cn  建议您使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