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3-14 17:00:47
教育部关于发布《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的通知
教职成函[2015]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规范和推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按照《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关于“加强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制定和应用推广”的要求,特制订《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现予发布,请参照执行。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是一个持续优化和完善的过程,为确保该项工作顺利进行,各地要加强对《规范》的学习和宣传,制订工作推进方案,完善配套支持政策,积极通过试点带动,示范引领等方式,推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走上规范化、科学化轨道;要积极总结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坚持应用驱动,把技术先进性与学校教学和管理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避免出现建、用“两张皮”的现象;要形成共建共享机制,将数字校园建设作为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抓手,吸引多方力量参与,加强互联互通,解决好“信息孤岛”问题,有效提升信息使用效率与效益。
  各地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实施过程中,如有问题、意见和建议,请及时报我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联系电话:010-66096272;传真:010-66020434;电子信箱:ZCS@moe.edu.cn
  附件: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doc
教育部
2015年1月15日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
 
 
 
 
 
 
 
 
 
 
 
 
 
 
教育部
2015年1月
 

目 录
前 言............................................................ 3
1    引言.......................................................... 4
2    总体要求...................................................... 5
2.1       意义与作用..................................................................................................... 5
2.2       目标与原则..................................................................................................... 6
2.3       内容与组成..................................................................................................... 7
2.4       组织结构与体系.............................................................................................. 8
2.5       实施过程...................................................................................................... 13
3    师生发展..................................................... 16
3.1       数字校园与师生发展..................................................................................... 16
3.2       学生发展...................................................................................................... 16
3.3       教师发展...................................................................................................... 17
4    数字资源..................................................... 20
4.1       数字资源的分类............................................................................................ 20
4.2       数字资源的来源............................................................................................ 20
4.3       数字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原则与要求................................................................ 20
4.4       通用性基础资源............................................................................................ 21
4.5       仿真实训资源............................................................................................... 21
4.6       数字化场馆资源............................................................................................ 23
4.7       数字图书馆资源............................................................................................ 24
5    应用服务..................................................... 26
5.1       应用服务的类型............................................................................................ 26
5.2       应用服务的提供方式..................................................................................... 26
5.3       应用服务的总体要求..................................................................................... 26
5.4       应用服务的集成............................................................................................ 27
5.5       决策支持应用服务........................................................................................ 28
5.6       网络教学服务............................................................................................... 28
5.7       实习实训教学服务........................................................................................ 29
5.8       产教融合服务............................................................................................... 29
5.9       工场实时教学服务........................................................................................ 30
5.10     校企共享信息服务........................................................................................ 30
5.11     远程职业培训服务........................................................................................ 31
5.12     教学资源管理与共享服务.............................................................................. 31
5.13     教学管理服务............................................................................................... 33
5.14     学生管理服务............................................................................................... 33
5.15     教科研管理服务............................................................................................ 34
5.16     人力资源管理服务........................................................................................ 34
5.17     办公自动化服务............................................................................................ 35
5.18     财务管理服务............................................................................................... 35
5.19     设备资产管理服务........................................................................................ 35
5.20     学校后勤服务............................................................................................... 36
5.21     校园一卡通服务............................................................................................ 36
6    基础设施..................................................... 38
6.1       基础设施的组成............................................................................................ 38
6.2       校园网络...................................................................................................... 38
6.3       数据中心...................................................................................................... 39
6.4       网络信息服务............................................................................................... 40
6.5       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 40
6.6       多媒体教室................................................................................................... 43
6.7       仿真实训系统环境........................................................................................ 45
6.8       数字广播与网络电视系统.............................................................................. 47
6.9       数字安防系统............................................................................................... 48
7    附录......................................................... 51
7.1       规范性引用文件............................................................................................ 51
7.2       术语与缩略语............................................................................................... 52

 
前 言
为了顺应全球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潮流,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关于“加强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制定和应用推广”的要求,规范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实施,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良性发展,特制订《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分为七个部分:引言、总体要求、师生发展、数字资源、应用服务、基础设施和附录。
——第1部分:引言。该部分规定了《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的适用范围、数字校园的内涵以及实施的指导思想。
——第2部分:总体要求。该部分规定了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意义与作用、目标与原则、内容与组成、组织结构与体系和实施过程。
——第3部分:师生发展。该部分规定了数字校园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目标,以及数字校园实施过程中对教师能力提出的要求。
——第4部分:数字资源。该部分规定了职业教育中使用的三类数字资源的建设要求,包括课堂与实训室数字化教学资源、数字场馆资源和数字图书馆资源。
——第5部分:应用服务。该部分规定了数字校园中七类主要应用服务的建设要求,包含数字化教学、数字化科研、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文化生活、数字化公共服务、数字化社会服务和数字化决策支持,以及各类应用服务的集成要求。
——第6部分:基础设施。该部分规定了数字校园中八类主要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求,包括校园网络、数据中心、网络信息服务、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多媒体教室建设、仿真实训系统环境、数字广播与网络电视系统和数字安防系统。
——第7部分:附录。该部分列出了本规范引用到的其他规范文件,标注了本规范使用但并非本规范规定的术语、符号和缩略语等,以便在本规范直接引用,不再重复定义。
 
本规范撰写的格式遵循国家标准GB/T1.1-2009中规定的层次划分及其编号规则,采用“章”、“条”、“子条”和“子条下的条目”,以及段或列项的结构。“章”用1、2等编号;“条”用1.1、1.2等编号;“子条”用1.1.1、1.1.2等编号;“子条下的条目”用1.1.1.1、1.1.1.2等编号。在“章”、“条”、“子条”和“子条下的条目”下有具体的内容,呈现方式有“段”或/和“列项”。“段”即一个自然段,无编号;“列项”包含多个同属性含义的项目,用字母a)、b)等编号。本规范的每个部分根据内容的繁简程度,“段”或/和“列项”可能会出现在“章”、“条”、“子条”或“子条下的条目”下。
 
本规范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提出并归口管理。
本规范由中央电教馆组织起草,参与起草单位: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辽宁省职教信息中心、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中国教育技术协会。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程建钢、刘雍潜、葛连升、陈丽、宋继华、韩锡斌、于双和、肖波、张剑平、郭文革、魏民、詹青龙、王巍、郭玉清、张生、刘英群、周潜。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
 
 

1     引言

 
本规范适用于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实施,职业院校包括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的实施应按照规划与设计、建设与部署、管理与维护、应用与推广、评价与改进的步骤进行,是一个持续优化和完善的循环过程。
 
数字校园是指以网络为基础,利用信息技术将学校的主要信息资源数字化,并实现网络化的信息产生、管理、传播和使用方式,从而形成信息化、智能化的校园环境,其内涵为:
Ÿ  良好的网络、通讯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是建设数字校园环境的基础;
Ÿ  基于网络的数字化信息与知识的产生、管理、传播和使用方式是数字校园的基本特征;
Ÿ  数字化与网络化渗透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公共服务、学校文化生活以及对外服务等各个方面;
Ÿ  根本目标在于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教育管理、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的模式, 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从而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实施应秉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理念,注重学生信息化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增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与素养,促进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目标的实现。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不仅仅是信息化技术系统的建设,更重要的是突出机制创新,重视职业院校信息化组织结构与体系的构建。组织结构与体系是数字校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数字校园顺利实施、平稳运行和持续发展的保障,包括信息化领导力、信息化组织机构、信息化政策与规范、信息化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机制、运维管理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七个方面。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技术系统包括数字资源、应用服务和基础设施三个部分。数字资源的建设要根据自身情况突出专业特色、校企合作特色,在建设的过程中遵循兼顾社会服务、优先引入、慎重自建、边建边用、建用结合、开放共享的原则。应用服务的建设需要各院校对照部、省、市三级信息化管理要求,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实施,量力而行,逐步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充分利用网络互联和云计算技术的优势,积极借助社会力量,协同构建院校中心机房、服务器、网络、仿真实训系统环境等基础设施,将来自校外的数字化服务与校本提供的服务相结合,经济高效地为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提供数字化服务。
 


2     总体要求

2.1    意义与作用

2.1.1   数字校园对职业教育的意义

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的工作和学习方式,并赋予职业和职业教育新的内涵和要求。一方面,传统职业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流程正在发生一系列的变革,而且一些新兴职业的“工作空间”和“工作方式”本身就依赖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另一方面,由于信息化技术方法与手段的深入使用,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也将随之发生革命性变革。
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适应了社会和职业的信息化要求,同时也延伸了职业教育的办学空间。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除了发生在校园内的教室、实验室、实训室等传统教学环境和校园外的工厂、车间、宾馆、医院等职业活动场所中,也发生在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空间中。依托数字校园,构建基于网络的跨越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办学模式,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和方向。

2.1.2   数字校园对职业院校的作用

2.1.2.1  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构建人人互通的数字化学习空间,推动教学模式变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体现在:
a)    支持教师面向校内开展混合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面向校外提供在线教学,服务企业培训和终身学习;
b)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共享,支持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益和质量;
c)    开展虚拟仿真实训,既可以使学生达到实际操作训练教学导训的目的,又可以大幅度减少昂贵设备的投入,减少实操耗材,提升实操实训安全系数,有利于培养学生岗位职业技能;
d)    引导学生适应信息化环境,提高数字时代所需的信息化思维能力,养成信息化行为方式,了解信息化交往规则,发展信息化职业能力。

2.1.2.2  有利于教师教研科研和双师素质提升

搭建在线协同工作平台,提升教研科研与双师素质和能力,体现在:
a)    支持教师网络研修,提供在线培训,支持教师足不出校即可远程进修,开展终身学习,保证专业能力与双师素质的可持续发展;
b)    支持在线教研科研,提高研究效率,加速科技创新的步伐,提升职业院校自主创新的能力;
c)    构建在线协同机制,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政府和其它院校开展协同创新,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2.1.2.3  有利于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的提高

提供信息和数据的集成和分析服务,有利于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的提高,体现在:
a)    促进校务实现全流程管理,面向师生员工提供一站式校务管理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
b)    整合各种分散应用系统,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建成学校公共数据库,打破因不同管理软件而形成的“信息孤岛”,实现各类基础数据的共享和交换;
c)    支持网上协同办公,促进决策信息和反馈信息快速在决策层与执行层之间流动,实现扁平化管理,促进校务公开。

2.1.2.4  有利于校园公共服务和文化生活品质的提升

搭建虚拟校园社区,提升校园文化生活品质,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体现在:
a)    支持学生组成网上社区,鼓励学生反思并分享不同的观点,倡导师生平等,创设开放、民主的文化;
b)    提供网络公共服务和正版软件服务,营造诚信和自律的文化氛围;
c)    汇聚互联网上的数字化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艺术馆等,发展师生人文素养;
d)    引入数字化生活、医疗、娱乐、保安等服务,提升校园公共服务水平。

2.1.2.5  有利于推动职业院校教学服务对社会开放

建设职业院校数字化社会服务体系,推动职业院校对社会开放,体现在:
a)    支持职业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或者职业院校开办特色专业产业,相互支持,相互促进,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于一体;
b)    支持职业院校优质特色教育资源突破校园界限,服务更大范围的职业群体,促进本行业本地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c)    获取产业行业需求,推介毕业生源,促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和产业人才需求的顺畅对接;
d)    支持职业院校向社会开放,提升院校的社会影响力,促进职业教育优秀文化的社会传承。

2.2    目标与原则

2.2.1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实施的总体目标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发展院校师生员工的信息技术职业素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再造管理流程,提升校园文化生活品质,拓展对外服务的范围,引领学校现代化发展,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信息化支撑和保障。

2.2.2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实施原则

2.2.2.1  职业素养养成与职业技能提升原则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基础设施、应用服务和数字资源的建设,应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强调和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着力于职业素养养成和职业技能提升,努力探求和构建适合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以及服务模式。

2.2.2.2  技术系统和组织体系协调发展原则

数字校园的建设要依据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和信息化环境下的业务需求,进行技术系统的顶层设计,规划并改造组织结构与体系,包括组织机构、政策规范、管理机制和人员发展,使技术系统和组织体系相互匹配、协同推进。

2.2.2.3  以应用为导向原则

数字校园的建设要始终坚持以应用为导向,体现在:
a)    规划设计应根据业务需求确定软件系统的要求,根据软件系统的要求确定硬件系统的配置;
b)    面向业务应用,构建技术系统和组织体系,推动数字校园的有效应用;
c)    以应用效果作为数字校园建设的评价目标。

2.2.2.4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

统一规划不仅要考虑构建哪些技术系统,更重要的是要制订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进行顶层设计,寻求系统整合的方案。要确定有限目标,分步骤实施,考虑不同建设项目的需求和业务流程特点,制定合理的分步实施计划。

2.2.2.5  校内机构职责明确与协同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应用服务的需求分析和业务流程应由主管业务部门主导,同时要考虑校内不同机构之间及其与外部机构的协调运作关系。

2.2.2.6  承前与启后相结合原则

既要着眼于新系统的建设,也要关注已有系统的利用和整合,更要重视技术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2.2.7  技术的先进性和成熟性并重原则

数字校园的建设应考虑技术系统的持久性、扩展性和兼容性,选用先进成熟的技术。

2.2.2.8  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原则

既要遵循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的共性规律,也要考虑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差异,以及具体院校的个性化特点。

2.3    内容与组成

2.3.1   数字校园的建设内容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支持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服务体系的技术系统。为了保障技术系统的顺利建设和有效应用,还需构建相应的组织结构与体系。数字校园为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校外人员等提供集成的数字化教学、数字化科研、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公共服务、数字化文化生活、数字化社会服务和数字化决策支持服务,同时,促进学生和教师信息化职业素养的全面发展。上述建设内容及其之间的关系如图2-1所示。

2.3.2   数字校园的技术系统

2.3.2.1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处于数字校园的最底层,包括校园网络、数据中心、网络信息服务、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多媒体教室、仿真实训系统环境、数字安防、校园数字广播与网络电视等。

2.3.2.2  应用服务

在基础设施之上是应用服务及其支撑系统,包括教学服务、科研服务、管理服务、公共服务、文化生活服务、社会服务和决策支持服务等。

2.3.2.3  数字资源

数字资源通过应用服务的支持被用户使用,包括通用性基础教学资源、数字化仿真实训资源、数字化场馆资源和数字图书资源等。

2.3.3   数字校园的组织结构与体系

数字校园的组织结构与体系包括信息化领导力、信息化组织机构、信息化政策与规范、信息化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机制、运维管理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等方面,是数字校园顺利实施、平稳运行和持续发展的保障,也称之为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

2.3.4   数字校园技术系统和组织体系的关系

数字校园的实施应围绕技术系统和组织结构与体系同时展开,重视彼此之间的相互适应和匹配,既要不断完善组织结构与体系以适应飞速发展的技术系统,也要尊重现有组织结构与体系的客观存在,理性分析学校自身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量力而行的技术方案,避免因赶时髦而追求技术先进性和完备性带来的浪费。
 
 

图2-1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组成及其支撑的数字化服务
 

2.4    组织结构与体系

2.4.1   教育信息化领导力

2.4.1.1  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含义

    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是指校级领导的信息化相关能力与素养。校级领导通过对信息化工作施加影响力,让信息化建设满足本校的需要,促进信息化要素充分发挥作用,支持学校的教学创新和管理改革。

2.4.1.2  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一所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进程和水平。

2.4.1.3  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组成

a)    信息化价值的认知能力:了解数字校园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明了信息化对学校发展的意义,理解技术系统和组织体系的价值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确定本校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和规划;
b)    信息化工作的调控能力:在数字校园实施过程中能够依据建设目标和规划,综合协调学校各个部门、统筹规划、统一步调,有条不紊地掌控技术系统、组织保障体系和师生员工信息化能力的均衡发展;
c)    信息化绩效的评估能力:能够在数字校园实施过程的每个阶段,审定效果评估意见,做出下一
步工作方向的决策。

2.4.2   信息化组织机构

2.4.2.1  信息化组织机构的作用

    应当组建高效的信息化组织机构,以适应信息化引发的学校教学模式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等带来的变革需要,保障数字校园的实施。

2.4.2.2  信息化组织机构的构成与职责

    信息化组织机构由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首席信息官(CIO)、信息化办公室、数字校园技术部门、学校业务部门以及监理与评价小组组成,其主要职责如下:

a)    信息化领导小组:制定学校信息化及数字校园的有关政策、制度和规划,研究决定学校信息化及数字校园建设、管理、实施工作中的重大事项,统筹、协调全校信息化及数字校园工作;
b)    学校首席信息官(CIO):是负责信息化工作的专职校级领导,其主要职责是明确学校整体信息化发展战略,领导制订数字校园规划和标准,推进信息化环境下的组织体制改革,提升全体师生员工以信息化为新动力持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共识,协调各个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c)    信息化办公室:是信息化常设工作机构,负责制订数字校园规划和标准,监控规划的执行,协调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评价实施效果,协调校内部门与校外机构之间的关系;
d)    数字校园技术部门:是建设与运行的主要承担者,负责数字校园规划的实施,包括数字校园建设、运行维护、用户服务与培训,以及数字资源建设、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针对外购系统还需负责与外部机构的协调与合作;
e)    学校业务部门:负责提出业务系统的需求、制订信息化政策、推进业务系统的应用,在业务部门应该设有信息化主管领导和专职信息化人员;
f)     监理与评价小组:负责技术系统和组织体系建设与应用的监控和评价,协调与校外聘请的专业化机构和相关专家的关系,在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的各个阶段提供持续跟踪服务,并将获取的评价意见和建议反馈至相关部门。

2.4.3   信息化政策与规范

2.4.3.1  信息化战略规划

信息化战略规划是数字校园规划与设计的结果,是学校各方面对数字校园目标、内涵、功能和建设计划达成的共识,是数字校园建设的行动指南。

2.4.3.2  信息化管理与激励政策

应当制定相应的信息化激励政策,鼓励教职员工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2.4.3.3  基础设施建设准则

a)   满足数字校园整体建设的需要;
b)   满足数字校园不断扩展的需要;
c)   满足数字校园稳定运行的需要;
d)   以应用为驱动、以需求为导向;
e)   符合相关国际和国内标准,采用主流系统或与其兼容的系统。

2.4.3.4  应用服务建设准则

a)    系统的功能设计满足业务部门的需求,符合本校数字校园规划的要求;
b)    系统的技术路线符合本校数字校园整体技术架构要求;
c)    系统的数据结构符合本校数字校园规范;
d)    与相关业务系统接口符合本校数字校园规范;
e)    系统的技术文档齐全规范。

2.4.3.5  教育信息化标准与规范

在制订本校数字校园规范时应遵循国家与行业相关标准,包括GB/T 20518-2006、JY/T 1005-2012、JY/T 1006-2012、JY/T 0381-2007、JY/T 0383-2007、CELTS-22、CELTS-24和CELTS-3等。

2.4.3.6  用户信息化岗位规范

a)    学校定期对教职员工进行信息化能力考核,考核通过者获得上岗资格;
b)    教职员工定期参加数字校园的培训,增强信息化应用的意识,掌握相关信息系统的操作技能,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业务能力;
c)    教职员工定期参加信息化规章制度的宣讲培训,提高信息系统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保密意识;
d)    教职员工定期参加部门之间信息化应用交流活动,增强全校信息资源共享的意识与能力。

2.4.3.7  信息化管理规章

信息化管理规章是指数字校园建设与运行过程中应遵循的规章制度,内容包括新建项目报批与验收、校园计算机网络管理、网络与信息安全保密管理、校园网络信息服务登记管理、数据中心管理、多媒体教室管理、实训仿真环境管理、校园电视与广播管理、校园安防系统管理、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管理部门人员信息能力培训等。

2.4.4   信息化人力资源

2.4.4.1  信息化人力资源的含义

    信息化人力资源是数字校园的活动主体,包括两个方面的人员:数字校园的服务对象和实施主体。

2.4.4.2  数字校园的服务对象

    数字校园的服务对象包括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通过持续的应用和培训,他们信息化能力分别要求如下:

a)    学生和教师信息化能力参见本规范中“3 师生发展”的要求;
b)    学校各级管理人员在信息化意识、信息化技能和信息化环境下的业务能力三个方面达到数字校园应用要求。

2.4.4.3  数字校园的实施主体

    数字校园的实施主体包括信息化建设人员、信息化运行与维护人员、信息化培训人员和信息化研究人员,他们的信息化能力分别要求如下:

a)    信息化建设人员的基本要求:将学校数字校园规划转化为技术方案的能力,信息技术系统顶层设计、需求分析、软件开发的能力,落实规范与规章制度的能力,团队协作与协调能力,技术系统应用效果评价的能力;
b)    信息化运行与维护人员的基本要求:技术系统问题解答与咨询能力,解决技术系统运行故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
c)    信息化培训人员的基本要求:进行信息化意识和规范培训的能力,进行信息化基本技能培训的能力,针对应用软件使用培训的能力,结合业务模式的变革促进用户发展的能力,组织实施各类培训工作的能力;
d)    信息化研究人员的基本要求:进行数字校园规划与设计的能力,起草数字校园规范与规章的能力,将数字校园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实施建议与措施的能力,进行数字校园评价的能力。

2.4.5   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机制

2.4.5.1  规划与建设机制

数字校园的规划与建设是以项目为单元进行的,从项目的规划设计到开发过程都应该提供管理保障机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    项目管理流程强调计划与过程管理,应合理制定计划、严格执行计划,抓好立项管理、项目计划、需求管理、质量管理、项目结题等重点环节,以确保技术系统的建设质量和效率;
b)    项目建设过程应制定并遵循统一的项目管理规范;
c)    对于学校自主开发的项目,需要遵循信息技术系统设计和开发规范,主要包括系统选型、软件工程规范、系统设计规范、开发环境规范、软件开发规范和系统测试规范;
d)    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应当引进监理机制。项目监理方在项目的投资决策、招标、设计、项目管理与实施和评价验收全过程中,对项目的投资、计划、质量等多个方面,在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全方位严格控制,重点进行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变更控制、文档控制和安全控制等。

2.4.5.2  人员培训体系

人员培训是指在学校内实施,用以更新教职员工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提升其信息技术环境下工作(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能力的学习活动。人员培训体系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a)    培训管理体系包括培训制度、培训政策、管理人员培训职责、培训信息搜集反馈与管理、培训评估体系、培训预算及费用管理、培训绩效考核管理等一系列与培训相关的制度;
b)    培训内容体系涉及信息化意识、信息化伦理、信息化知识、信息化技能,以及借助信息技术完成业务的能力等;
c)    培训实施体系应包含确保学校培训制度实施,并通过培训活动的组织和落实、跟踪和评估、改善和提高,体现培训价值的一整套控制流程。

2.4.5.3  经费保障机制

经费保障机制是指院校建立的、确保数字校园实施过程中有长期持续的经费投入的制度形式。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a)    应设立常态化的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专项资金,形成制度化的可持续经费投入机制;
b)    应统筹考虑硬件经费和软件经费、系统软件经费和应用软件经费、教学平台经费和教学资源经费、建设经费和运行维护经费、系统建设经费和人员发展经费的合理比例,确保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形成良性循环过程;
c)    应加强经费投入的效益分析,形成项目应用效果的长期跟踪办法,建立专门的项目评估与审计制度。

2.4.5.4  研究与发展机制

应建立针对数字校园的研究与发展机制,内容包括:

a)    校内有专职人员或专门机构针对本校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应用开展规划与设计、规范与规章、人员素质提升、实施建议与措施、效果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b)    校本研究与校外专家指导相结合的机制;
c)    中职、高职和本科院校之间的常态交流机制;
d)    校内技术部门、业务部门与校外技术系统提供方的常态交流机制。

2.4.6   运维管理体系

2.4.6.1  运维管理体系的含义

数字校园的运维管理是指针对数字校园各系统采取相关的管理办法和技术手段,对运行环境和业务系统等进行维护管理,保障数字校园稳定运转的工作。
运维管理体系是指为了达到数字校园运维管理的目标所建立的方针政策、组织机构、规章制度、流程规范和技术手段的总和。

2.4.6.2  运维管理体系的建设目标

数字校园运维管理体系的建设目标是建立运维管理的组织机构,制定科学有序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流程,实施统一的运行维护规范,应用运维管理工具搭建运维管理平台,保障数字校园的稳定运转。运维管理体系的建设应遵循ITIL和ISO20000标准。

2.4.6.3  运维管理体系的内容

数字校园的运维管理体系包括运维管理的对象、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管理流程及工具等。数字校园运维管理的对象主要为基础设施和应用支撑环境,包括链路管理、机房及配线间管理、网络管理、服务器管理、应用系统软件运行环境管理、多媒体教室管理、多功能会议室管理、安防监控管理、数字广播、数字电视台管理等。

2.4.6.4  运维管理的实施

    数字校园的运维管理应明确管理对象,针对不同的管理对象确定管理目标,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及人员,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针对运维管理的各环节工作制定标准的管理流程,并应采用多种运维管理工具搭建运维管理平台。

2.4.6.5  运维管理的组织机构

数字校园运维管理的组织机构分为:信息主管部门、业务部门和第三方服务商。
a)    信息主管部门中应设置网络运维管理人员、信息系统运维管理人员和数据中心运维管理人员;
b)    业务部门中应设置专职或兼职的网络管理员和应用系统管理员;
c)    第三方服务商包括设备厂商、业务系统提供商及运维服务商。

2.4.6.6  运维管理的制度和流程

a)    运维管理的制度应包括IT资产管理制度、网络管理制度、机房及配线间管理制度、知识管理制度、应用软件管理制度等;
b)    运维管理流程应包括服务台流程、资产及资源管理流程、知识管理流程、故障和事件处理流程等。

2.4.6.7  运维管理工具

运维管理工具是指为达到运维管理的目标,促进运维管理的规范化、流程化,提升运维管理的效率,针对运维管理的各项内容所采用支撑工具,包括服务台、IT资产管理、IT项目管理、IT运行管理、IT流程或调度管理、IT系统优化和决策支持等功能的软件系统工具。

2.4.7   安全保障体系

2.4.7.1  安全保障体系的含义

数字校园的安全保障是指通过安全管理手段和安全技术手段使数字校园的各类系统及数据面临的风险达到一个可以控制的标准,保障数字校园的安全稳定运行。数字校园安全保障体系是指为实现安全保障的目标所建立的方针政策、组织结构、规章制度、流程规范和技术手段的总和。

2.4.7.2  安全保障体系的组成

数字校园安全保障体系由组织架构、规章制度和技术支撑手段构成,涵盖网络系统安全、计算机系统安全和信息安全等范畴。体系建设应遵循GB/T 22080-2008、GB/T 22081-2008和GB-T-21050-2007等国家标准。

2.4.7.3  安全保障体系的实施

数字校园安全保障体系的实施是指通过对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估,明确安全保障的对象和内容,针对不同的保障对象确定管理目标,设立相应的安全保障的组织机构及人员,采用有效的技术防护措施,制定实施相关的安全保障规章制度和措施等。

2.4.7.4  安全保障体系的组织架构

数字校园安全保障体系组织架构应分为三层:主管校领导和信息部门负责人、数字校园网络系统管理者和信息系统管理者、院系或部门网络与信息管理员及各业务系统管理员等。

2.4.7.5  安全保障体系的规章制度

数字校园安全保障的规章制度包括三个部分:安全制度、安全策略和安全操作规范。
a)    安全制度规定数字校园管理者和使用者应遵循的法律法规,明确管理者的职责和工作内容,规范使用者的行为;
b)    安全策略规定安全保障的级别、网络安全策略、计算机安全策略、应用安全策略和信息安全策略;
c)    安全操作规范对具体的安全保障工作提出标准的操作流程。

2.4.7.6  安全保障的内容

参见本规范中的“6.5 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

2.5    实施过程

2.5.1   数字校园实施过程的阶段划分

数字校园的实施过程应分为规划与设计、建设与部署、管理与维护、应用与推广四个阶段,在四个阶段循环进行过程中应始终有效果评价,并将其结果反馈给各个阶段加以改进。

2.5.2   规划与设计

2.5.2.1  数字校园规划与设计的内容

    数字校园的规划与设计应对其中的技术系统和组织体系进行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确定数字校园建设目标,选择和制定实现目标的策略和路径,提出组织体系和业务模式的改进建议,制订技术系统的总体架构和建设内容。

2.5.2.2  数字校园规划与设计方案的要素

    数字校园规划与设计方案的要素应包括:学校发展战略理解、现状分析与诊断、建设目标的确立、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顶层设计、任务分解、实施策略和保障措施。

2.5.3   建设与部署

2.5.3.1  数字校园建设与部署的内容

    数字校园的建设与部署应总体考虑的内容包括:建设的主体、技术系统部署方式、系统集成模式和信息化组织体系建设。

2.5.3.2  数字校园建设与部署的模式

    根据数字校园建设主体的不同,建设与部署模式一般有四种:自主开发模式、合作开发模式、外包模式、托管与租赁模式。

2.5.3.3  数字校园技术系统的部署方式

    数字校园技术系统的部署方式指的是院校数据中心与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方式。数据中心与公共服务平台是软件和硬件的结合体,它不仅仅包括计算机系统、数据通信连接、环境控制设备、监控设备以及各种安全装置以及与计算机连接的硬件设备,还包括了运行在计算机系统上大量业务软件系统产生的数据。一般分为以下三种:

a)     基于院校机房:院校自建计算机系统机房,所有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均部署在院校机房中;
b)     基于校外公共机房:院校无需自建机房,但需要购置服务器,将服务器和应用服务托管至校外的公共机房中,由外部专业机构做维护管理;
c)     基于云计算数据中心:院校无需自建机房,无需购置服务器,直接将应用服务部署到专业的、提供云计算服务的数据中心。若由省、市或区县统一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的话,各院校也可以不用单独购置公共应用服务。

2.5.3.4  数字校园系统集成模式

    数字校园系统集成模式一般应在以下三个层面进行:

a)     数据集成:利用公共数据平台,从应用服务数据库中抽取出需要共享的数据,构建全校共享数据库,为相关应用系统提供共享数据访问服务,为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综合数据分析服务提供完备、有效、可信的基础数据;
b)     认证集成:利用统一用户认证平台,将应用系统中的用户身份信息集成起来,实现单点登录,多系统漫游;
c)     应用发布集成:以公共数据平台中的数据为基础,通过信息门户系统为广大师生提供个性化的综合信息服务,扩展部门级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服务能力。

2.5.3.5  信息化组织体系建设

    数字校园信息化组织体系建设应包括信息化业务模式的分析和重构、信息化政策与规范的制订、信息化组织机构的健全、信息化人力资源的发展、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体制的完善等。

2.5.4   管理与维护

2.5.4.1  数字校园管理与维护的含义

    数字校园管理与维护主要是针对已经构建的技术系统进行管理维护,确保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满足各类用户日常应用的需求。

2.5.4.2  数字校园管理与维护的任务

    数字校园的管理与维护的任务包括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和多媒体教学设施的维护、数据管理、应用管理、用户管理以及安全管理。应当建立管理与维护的组织机构,提升管理与维护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制订运行与维护服务的规章制度与规范,完善管理与维护流程。

2.5.5   应用与推广

2.5.5.1  数字校园应用与推广的含义

    数字校园的应用与推广主要指利用已经构建的技术系统和数字化资源,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师生的职业信息素养和职业技能,优化学校的管理流程,提高教育管理和服务质量,深化和拓展信息化应用层次和范围。

2.5.5.2  数字校园应用与推广的任务

    数字校园应用与推广的任务包括师生和管理人员信息化意识和能力的提升、人员培训体系和机制的建设、信息化政策和激励机制的建设、教育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数字校园的系统建设完成后,管理与维护、应用与推广这两个阶段在实践中通常是并行的。

2.5.6   评价与反馈

2.5.6.1  数字校园评价与反馈的任务

    数字校园评价与反馈的任务包括确定评价目标、设计评价指标、建立评价组织,实现评价程序的规范化和常态化。

2.5.6.2  数字校园评价与反馈的原则

    数字校园的建设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评价与反馈应当贯穿于各个阶段,采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促进发展”的原则,对阶段性建设与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诊断,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3     师生发展

3.1    数字校园与师生发展

3.1.1   数字校园环境下学生的职业发展

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的工作和学习方式,为了在数字时代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学生需要借助数字校园发展自身的信息化职业能力。

3.1.2   数字校园环境下教师职业能力的发展

在数字时代,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将发生革命性变革,职业院校教师需要借助数字校园持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职业能力。

3.2    学生发展

3.2.1   知识与技能

3.2.1.1  总体要求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常用信息终端及相关专业训练软件,学会利用仿真和模拟软件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

3.2.1.2  具体要求

a)    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系统运行和操作原理,了解其对职业技能培养的作用和意义;
b)    掌握应用手机、平板电脑、PC机收集、下载学习资源的方法;
c)    掌握应用手机、平板电脑、PC机进行自主学习的方法;
d) 掌握利用数字媒体和网络环境来观摩、体验真实的工作场景的方法;
e)    掌握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完成虚拟环境下的仿真训练;
f)     掌握利用信息化技术和网络空间,进行学习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3.2.2   信息熟练度

3.2.2.1  总体要求

学生能够利用信息工具收集、评价和利用有效信息,并能与相关职业岗位活动相结合,提出自己的建议。

3.2.2.2  具体要求

a)    从多种媒体信息来源中,收集、整理、分析、评价、综合信息,并合理地使用信息;
b)    依据具体的任务,选择适合任务的信息资源和信息工具,开展自主学习;
c)    能够利用信息化工具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撰写学习报告;
d)    能够熟练利用职业领域的专门软件和技术进行作品的设计和制作;
e)    能够熟练操作学习系统,进行自主学习和协同学习,分享学习成果。

3.2.3   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和决策

3.2.3.1  总体要求

学生能够利用恰当的数字化资源和信息工具,运用批判性思维技能开展研究、管理项目、解决问题、做出有效的决策。

3.2.3.2  具体要求

a)    识别、确定需要研究的问题;
b)    利用虚拟仿真软件进行问题的诊断、研讨和寻找问题解决方法;
c)    通过对问题解决过程的合理计划和管理来形成方案或完成项目;
d)    能通过多种视角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案,并能通过模拟仿真等软件系统进行方案的尝试;
e)    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进行方案或项目的评价并能做出有效的决策。

3.2.4   合作与


Copyright 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5024443号-1
地址:河北省泊头市解放西路光明街150号  邮编:062150
http://www.btzyxy.com.cn  建议您使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